今年以來,俄羅斯約67%的出口禽肉發往中國,迄今對華禽肉出口額已達到去年同期的7倍;前7個月,中國通過滿洲里海關進口俄羅斯食用油的貨值同比增長1.2倍;上半年俄羅斯農產品對華出口額同比增長35%……一組組數據顯示,中國作為俄羅斯農產品和食品第一大出口對象國的地位繼續鞏固,農產品貿易已成為中俄雙邊經貿合作新亮點。
拓寬出口渠道,抓住中國發展機遇
2019年,中俄雙方簽署關于俄羅斯糧食、油籽及其副產品等向中國出口檢驗檢疫協定書,并放開俄全國范圍內對華出口大豆等,兩國在農產品相互準入方面取得積極進展,進一步拓寬農業合作空間。目前,俄羅斯小麥、大豆、油菜籽粕、禽肉、牛肉等十余種農產品陸續獲準進入中國市場。
“中國市場對我們有巨大吸引力。”俄羅斯阿列依卡公司專門從事面粉、葵花籽油、通心粉、糙米等農副產品的加工生產。公司經理謝爾賓尼娜表示,隨著中國消費者需求日益增長,俄羅斯廠商供應量不斷增加。兩國農產品貿易逐年擴大,為雙方企業深化合作帶來更多機遇,包括該公司在內的很多俄羅斯企業與中方企業建立起長期合作關系。
切爾基佐沃集團是俄羅斯最大的肉制品生產商,該集團自去年5月起開始對華出口家禽產品。“中國是我們很重要的出口市場,擁有巨大潛力,這也是很多俄羅斯農產品企業看好中國市場的重要原因。”該集團戰略規劃部部長達里諾夫表示,今年集團計劃對華出口5萬噸以上禽肉產品,“我們正在積極拓寬對華出口渠道,抓住中國發展機遇”。
“今年3月,我們首次用萬噸遠洋輪裝載進口俄羅斯大豆,意味著中俄糧食貿易規模達到一個新水平。”中糧遠東有限公司總經理白天旭表示,中糧集團4月份還與北大荒集團旗下在俄企業合作,通過海運將3880噸俄羅斯玉米運往中國。
“近年來,農業在俄中經貿合作占比不斷提升,農產品貿易成為雙邊貿易新的重要增長點。”全俄農業經濟研究所研究員奧西妮娜認為,擴大對華出口,是俄羅斯農業出口貿易的優先方向。“中國有廣闊的市場,俄羅斯有豐富的農業資源,兩國農業結構具有很強的互補性,農產品進出口更趨專業化,完全可以實現互利共贏。”
提升品牌形象,搭建電商合作平臺
面粉、食用油、香腸、特色糖果糕點……中國電商平臺上有一家“俄羅斯食品官方旗艦店”,匯集了眾多俄羅斯知名品牌的美食。開業才半年多,店鋪已有近10萬粉絲。“近期,店鋪通過直播帶貨聚攏了更多人氣,不僅增加了銷量,也進一步提升俄農產品和食品在中國的知名度。我們計劃再多開幾家網絡旗艦店。”俄羅斯出口中心高級副總裁科熱夫尼科夫表示。
近年來,包括“俄品多”“打開套娃”等多家通過網絡平臺經營俄羅斯農產品和食品的“店家”在中國市場站穩腳跟,電商正為兩國農產品貿易搭建起新平臺。中國社會科學院俄羅斯東歐中亞研究所研究員徐坡嶺認為,中俄兩國企業應充分利用互聯網與物聯網技術,提升農產品品牌形象,推動兩國農業合作邁上新臺階。
俄羅斯科學院遠東研究所代理所長馬斯洛夫表示,隨著中國疫情防控形勢持續好轉,國內消費需求不斷釋放,包括糧食、肉類、奶類等在內的俄羅斯農產品在中國市場將擁有很大的發展潛力,“俄供應商應加強調研和培訓,借助中國電商新平臺,拓展合作新路徑”。
中國駐俄羅斯大使張漢暉表示,中俄貿易額在疫情期間仍表現出較高的韌性,跨境電子商務等貿易新業態、新模式得到迅速發展,隨著兩國市場準入不斷拓寬,農產品貿易已成為雙邊經貿合作的新亮點。“我們對雙邊貿易額實現2000億美元目標充滿信心。”
完善物流設施,推動雙邊貿易往來
今年5月,俄羅斯方面首次用冷藏集裝箱經鐵路向中國發運冷凍雞肉;6月,中俄首個物流基礎設施合作項目——莫斯科別雷拉斯特物流中心實現班列常態化運行;7月起,數字口岸系統在中國滿洲里、綏芬河口岸鐵路站正式投入應用,通關時間由原來的半天左右縮短至30分鐘以內……隨著中俄農產品貿易快速增長,雙方農業品運輸基礎設施、物流條件等也在逐步改善。
去年9月,中俄雙方達成了“農業快車”合作協議,即通過整車班列向中國運輸農產品。一個月后,裝載有俄羅斯面粉的首趟“農業快車”抵達濟南市。基于“農業快車”的潛力,今年,俄羅斯企業計劃向中國出口的面粉產品總量由此前的1萬噸提升至8萬噸,并計劃從2022年起每年發貨10萬噸。
“物流基礎設施進一步完善,有助于推動兩國農產品貿易往來。”俄羅斯鐵路股份公司副總裁阿列克謝·施洛表示,鐵路運輸速度更快,保證了農產品的新鮮度,也降低了物流成本。疫情防控期間,鐵路對農產品的運輸發揮了重要作用。“我們計劃未來每月發出4班‘農業快車’,幫助更多俄羅斯農產品進入中國市場。”
根據俄農業部與俄出口中心制定的2017年至2024年農產品出口發展戰略,俄方希望到2024年進一步提高對華農產品出口額。奧西妮娜表示,俄方在聯邦項目農業綜合體產品出口框架下,計劃于2024年前投入300億盧布(約合27.5億元人民幣)發展農業物流及交通線。“俄中農業合作前景廣闊,雙方對在農業領域開展互惠互利合作都抱有濃厚興趣。俄方還希望與中國在農業技術創新應用等方面不斷深化務實合作,推動更多項目落地。”(本報駐俄羅斯記者殷新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