乌鲁木齐及仆网络技术有限公司

您的位置:首頁 >資訊 > 科技 > 正文

航天慣性控制技發展:立足本業 多元發展

來源:中國航天報 時間:2020-06-09 13:58:47

55年前,北京西南郊外的云崗,新中國的飛航事業剛剛創立,正集聚力量,開拓奮進。

遠在白山黑水之間的國營第558廠,一大批干部職工響應國家號召,攜帶儀器設備毅然登上專列奔赴三院,去填補我國飛航導彈技術版圖的重要一環——慣控技術。這些生產經驗豐富的技術人員,與原三部5室風華正茂的一群科技人員一道,點燃了33所慣控技術的火種,也由此奠定了半個多世紀光輝歷程的發展基石。

星光不問趕路人,時間不負奮斗者。55年來,憑借幾代人的不懈努力,中國航天科工三院33所實現了從仿制生產到自行研制,再到自主創新的跨越式發展之路,已經成長為國內慣控技術領域的核心單位,并以我國導航與控制技術引領者的姿態,堅定向著“國際一流”的目標大踏步前進。

不斷突破 創新致遠

“在33所的發展史中,不斷自我革命、自我突破、自我重塑貫穿始終。”33所所長姜福灝說道。33所的成長史,就是一部創新史。

1971年,是33所邁出關鍵步伐的一年。經過決策,33所由一家單純以生產為主的生產廠,向研產一體的綜合性研究所轉型。

當時,為了盡快適應三院飛航式導彈研制配套的需要,盡快發展壯大33所的科研生產綜合能力,時任所領導班子作出了調整科研生產體制和能力的重大決策:一是盡快形成系統的科研體制與布局,填補三院飛航式導彈慣性控制系統研究的空白;二是加快高精度、大批量研制生產綜合能力建設,盡快形成獨立自主的生產線。

據33所所史記載:這次具有開創性和里程碑意義的結構與機構重大調整,以及持續引發的機制、體制變化,尤其是在管理方式、技術發展方向上所起的導向性作用影響深遠,為11年后558由“廠”跨入“研究所”行列打下了重要基礎,做好了預先準備。

1982年11月,經航天工業部批準,558廠正式更名為“航天工業部第三研究院第33設計研究所”。雖然已在自動駕駛儀和平臺慣導系統取得突破,但33所干部職工不滿足于已有成就,沒有停下技術突破的腳步,而是在思索,當現有的慣導系統成熟后,下一步做什么?

時任所領導準確把握國際慣性技術發展動態,果斷決策,陸續開展了撓性陀螺、液浮陀螺、石英撓性加速度計等核心慣性器件以及方位捷聯慣導控制系統、平臺慣導系統、捷聯慣導系統的預先研究,并相繼取得了一個個重要成果,為所后續發展奠定了良好基礎。

此后,33所再次著眼長遠,看到了激光陀螺應用廣、需求急的發展態勢,全面實施激光陀螺建設工作。同時,33所加強企業管理,建立和完善了經濟管理體系,實行內部模擬市場,全成本核算;建立和完善綜合考評體系及約束機制,實行綜合技術經濟責任制和目標責任制,進一步規范各部門、各類人員的行為,逐步實現規范化管理;加大市場開發力度,拓寬軍民品市場,開發支柱性產品,軍民品實體(公司)的重組改制有了實質性進展。

在姜福灝看來,技術承載企業發展方向。企業發展要朝著技術含量更高、附加值更高的方向去走,正是一次次的創新突破,才讓33所一次次地從紅海殺回藍海,在技術更迭迅速的時代中始終保持旺盛的生命力和競爭力。

立足本業 多元發展

成功研制我國首個彈用動調陀螺平臺慣導系統、我國首個全國產化激光捷聯慣導系統、首個定型列裝的光纖捷聯慣導系統……進入21世紀,33所迎來了發展的新機遇,取得了一系列輝煌成就,逐漸形成研產并重的局面。33所不斷優化調整生產管理機構和生產組織結構,為后續發展積蓄了蓬勃力量。

在專業技術領域,33所逐步構建了以慣性技術、伺服控制技術、智能傳感技術、衛星導航技術為核心的專業技術體系,為我國多型航天防務裝備、國家重大專項、產品預先研究等任務配套研制了種類齊全的慣性系統、慣性器件和控制部件。

該所以激光陀螺、光纖陀螺、石英撓性加速度計及慣導系統為代表的傳統慣性儀表技術繼續保持國內一流,MEMS陀螺及加速度計、核磁共振陀螺等新型慣性儀表技術取得新突破:在奔向浩瀚宇宙的征途上,高精度加速度計組合屢建奇功;在深海探索的極限環境下,慣性產品為潛航器擦亮“深海之眼”;在極地科考的航船上,高可靠的產品為航行指引方向;在商業航天的試驗場,小型大功率伺服系統不負眾望。

著眼于新時代國防建設和國民經濟發展的需要,33所還承擔了以國家重大基礎技術及重點研發技術為代表的100余項研究課題,持續引領和推動我國導航、制導和控制技術的發展,為國防建設和國民經濟發展作出了卓越貢獻。

截至目前,33所先后榮獲國家技術發明獎4項,包括國家特等獎在內的省部級以上科學技術進步獎200余項,擁有專利600余項。

同時,33所積極拓寬產業格局,按照“牢牢把握軍品,不斷擴大民品,積極拓展外貿,做強做大慣控事業”的發展思路,積極探索從專業化到多元化的發展之路,不斷推動高質量發展,形成了以北京、涿州、青島跨區域式的產業格局,相關產品出口歐、亞、非等十幾個國家和地區。

圍繞高端裝備制造、新一代信息技術產業等國家戰略新興產業方向,33所重點發展了智能傳感系統、高端油氣裝備、地質災害監測預警系統、IGBT及微電子器件等產品。

該所的智能慣性傳感系統廣泛應用于油氣管道檢測、地理信息測繪等領域,旋轉導向系統首次實現在國內頁巖氣生產井的工程應用,地質災害監測預警系統成功應用于北京、貴州、重慶等十幾個省市……“十三五”以來,33所民用產業持續快速發展,占全所經濟總量的比重不斷提升。

繼往開來 再續輝煌

隨著企業組織的發展,一些新的問題考驗著管理者的智慧。著眼未來,33所領導集體有著更多的思考,33所改革創新、重塑自我的“優良傳統”在今天依然沒有改變。“正如航天科工集團提出的‘二次創業’,年過半百,我們也必須要有重塑自我的勇氣。我們的目標是向著百年老店努力。”姜福灝說。

2019年,為適應不斷變化的外部環境和市場需求,激發企業發展活力,33所抓改革、轉方式、調結構,全面開展改革調整工作。整合科研生產管理職能,梳理科研生產型號、產品、技術現狀;打破原有部門框架,對慣性和伺服兩大主要產業進行調整,慣性領域深化研產分開模式,伺服領域探索研產一體模式。經過一年的運轉,企業發展的活力已初步激發,改革調整的成效已逐步顯現。

面對即將到來的“十四五”,33所將緊緊圍繞“一中心、二領先、三一流、四提升”的發展目標,到2025年,全面建成國際一流的導航與控制專業研究所。

風帆舉,逐浪前行,夢想終可期!躋身百億級航天企業、打造“百年老店”的目標如燈塔聳立,照亮33所2000余名干部職工矢志追夢的航程。“33所將繼承和發揚老一輩的優良傳統,團結一致、直面挑戰,用堅實的步伐走出一條改革增效、創新驅動、產業升級的高質量發展之路,以更加優異的成績續寫慣控事業新的華章!”姜福灝的話堅定而有力。(記者代振瑩 唐新培 竇茂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