睡前刷手機,已逐漸成為大部分當代人入睡前的常規操作,不過,這一習慣的背后,卻隱藏著不少危害。比如,視力受損、作息不規律、皮膚變差、手指麻木、頸部慢性勞損,甚至還可能導致抑郁。
6月4日,據媒體報道,中國科大研究組發表在《自然-神經科學》上的一項新研究表明,夜間藍光光照的增加會影響大腦特定的神經環路,導致抑郁癥狀的出現,而并非節律或睡眠的紊亂造成了抑郁樣行為。
此前有研究顯示,人長時間暴露于夜間異常光線下,會產生抑郁樣情緒和認知障礙。而這項新研究首次全面闡述了夜間光誘發負性情緒的環路基礎和節律門控機制。
研究中,研究人員構建了夜間光干擾模型,來模擬當前社會的不正常光照模式,持續3周,每晚9-11點對小鼠進行2小時藍光照射。
結果發現,可在不擾亂節律或睡眠前提下,使小鼠出現抑郁樣行為。即使研究人員取消了藍光照射,但小鼠在長達三周的時間里依然處于抑郁狀態,并無馬上恢復原樣。
此外,研究還發現了神經環路的可興奮性受到晝夜節律門控調制,首次詮釋了光在白晝和夜晚截然相反的情緒作用的內在機理。對于人們正確認識夜間過度照明的潛在危害并探索防治手段具有重要意義。
這些發現可在一定程度提示夜間光干擾,包括城市照明、手機電腦等電子設備的使用,導致抑郁等負性情緒的機理。對于人們正確認識夜間過度照明的潛在危害并探索防治手段具有重要意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