乌鲁木齐及仆网络技术有限公司

您的位置:首頁 >資訊 > 生活 > 正文

怎樣才是真正做到關愛老人?

來源:光明網-《光明日報》 時間:2021-11-30 14:49:03

第七次全國人口普查結果顯示,我國60歲及以上人口為26402萬人,占總人口的18.7%。如何養老,成為當下越來越引人關注的社會話題。有人認為,老人辛苦了一輩子,不用再做事,吃好喝好玩好就是幸福。還有人倡導,老有所為才能老有所樂。

這兩種觀點的碰撞,是人們在老齡化社會必須面對的問題之一。把老年人視為被照顧對象,是社會和家庭的普遍認識。很多人認為,老人什么也不干就是享福;還有人認為,老人不給子女添亂就已經不錯了。這兩種觀念,說起來都是為老人好。

但這種所謂的“為你好”,多少輕視了老人的經驗和能力,無形中造成了對老人的傷害。有研究表明,60至69歲的低齡老人,思維能力保持著智力高峰期的80%至90%,部分人智力和創新力甚至會進入一個新的高峰期。

有媒體分析,老年人群最需要的就是被需要。當然,這里的“被需要”并非得有一番大作為,而是順其自然量力而行的“有為”,如以為常的家務活、活絡筋骨的體育活動、愉悅身心的文化活動等。而有的老人則利用自己的工作經驗,參與或組織公益志愿服務,為社會創造價值。

在社會公共服務實現數字化之后,一些老年人急需年輕人幫助他們掌握數字化生存技能。但可與之互相參照的是一項有關老年人智能化學的調查,結論顯示,八成老人愿意學,而九成以上年輕人卻不愿意耐心教。“孝子之養也,樂其心,不違其志。”真正的孝道,是尊重父母,真正的尊重,是用心傾聽老人的真實想法。社會和家庭,不應忽視老年人對美好生活的追求,而應重視老人的尊嚴、心理感受以及需求。

老年期同少年期、中年期一樣,是人生命歷程的一部分。老年人自身也應在客觀認識的同時積極適應老年期,不刻意與社會隔離,樹立獨立、參與、自我充實的理念。實踐證明,老年人社會參與和自我的身心健康之間存在著正相關關系,參與越活躍,身心健康狀況越好。例如,北大哲學系有“長壽俱樂部”之稱,建系以來,90歲以上的有10余人,占四分之一;85歲以上的超過20人,半數。究其秘訣,北大哲學系教授李中華說,長壽和專業有一定關系,但不是絕對的。老先生們都是以學術、事業作為生活的主要部分,他們離不開工作,把事業當生命。這表明,工作可以讓老人擺脫封閉孤獨,融入社會則能讓老人感受到個人價值,感到愉悅。

從容應對老齡化浪潮需要全社會共同發力。社會有責任,為廣大老年人有所學、有所為、有所樂創造良好的環境;家庭有責任,幫助老年人增強自尊、自立、自強、自愛意識。在老年人的健康心態和進取精神面前,還是別想當然地“為你好”為好。

(作者:王夢敏)

相關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