乌鲁木齐及仆网络技术有限公司

您的位置:首頁 >教育 > 熱點 > 正文

優勝教育跑路 線下教育預付款頑疾待解

來源:證券日報 時間:2020-10-27 09:19:08

天津衛視求職節目《非你莫屬》在愛奇藝上發布了一段視頻,優勝教育CEO陳昊在節目中調侃青年團成員“不長腦子”。

公開資料顯示,陳昊是優勝教育創始人,1978年出生,從事個性化教育研究20年。而他真正意義上的“出圈”是因為擔任《非你莫屬》的BOSS團成員。

陳昊在這檔求職節目中個性張揚、語言犀利,言語之間流露出對優勝教育滿滿的信心。在2017年的一期節目中,當優勝教育被指是線下教育企業時,陳昊快速且強硬地反駁道,“我們也有線上的,你去了解一下”!

然而就在今年10月14日,優勝教育的法人身份由陳昊變更成唐芳瓊。3天后,后知后覺計劃退費的家長和討薪的前員工們陸續趕至北京市朝陽區光華路優勝教育總部,卻發現已是人去樓空。

法人變更的背后,是優勝教育一系列債務糾紛。天眼查APP數據顯示,優勝教育涉及57起法律訴訟及40起開庭公告,其中包括大量勞動合同討薪的案例。從判決書中可以發現,面對討薪者,優勝教育表現了常常拒不出庭的態度。

那么,優勝教育究竟是如何從“優勝”走到“劣汰”的?

突然的法人變更

去年年底有消息稱,成立了15年的優勝教育,旗下有校區因資金和運營問題突然停課,長期拖欠員工工資、家長學費。

緊接著,有家長反映,優勝教育北京十里堡校區因拖欠物業200多萬元,被物業封門。也有家長在接受媒體采訪時表示,“自己交了9000元補課費,但是一節課都沒上,學校黃了,老師辭職了,現在連人都找不到”。

疫情無疑使得本處于緊張狀態的線下教育雪上加霜。據中國民辦教育協會發布的《疫情期間培訓教育行業狀況的調研報告》顯示,調查的1459家教育機構中,29%的機構可能倒閉;36.6%的機構經營暫時停頓;25.4%的機構經營出現部分困難,處于勉強維持狀態。報告還顯示,79%的機構賬上資金僅能維持三個月。

優勝教育也受到波及。近日,北京市海淀區市場監督管理局發布的消費警示顯示,優勝教育以193件投訴居于投訴排名首位,解決率僅為3.63%。

最令家長擔心的是,10月14日,優勝教育的經營主體法人從陳昊突然變為唐芳瓊。這是否意味著陳昊要甩鍋了?

盈科律師事務所高級合伙人朱逸聰告訴《證券日報》記者,一般法院審理案件分為兩個階段,在執行階段債權人有權申請要求前法人承擔連帶責任。具體到優勝教育的案例來看,陳昊雖然不再擔任公司法人,但他仍是公司最大股東。

擬5億元賣身上市公司

比家長更擔心優勝教育“跑路”的,應該就屬*ST金洲的股東了。

今年5月25日,*ST金洲公告稱,擬以不超過5億元自有現金(含自籌),收購北京優勝騰飛信息技術有限公司(以下簡稱“優勝騰飛”)100%股權。標的公司下設兩家全資子公司,其中最主要的就是優勝教育(全稱北京優勝輝煌教育科技有限公司)。

優勝騰飛成立于2011年,比優勝教育晚7年,陳昊持股85%,為公司最大股東。2017年至2019年,其資產總額從2.51億元增長至5.14億元,負債總額從3.57億元增長至5.09億元,三年間公司稅后凈利潤分別為3864.12萬元、5919.92萬元、5339.52萬元。

根據彼時的公告顯示,若上述收購完成,陳昊等股東承諾,優勝騰飛在2020年至2024年,將分別實現凈利潤2000萬元、7000萬元、1億元、1.4億元、1.7億元。

該交易事項引發深交所關注。深交所下發關注函,要求公司就業績承諾實現、交易的商業合理性、支付方式合理性等方面進行解釋。

據悉,*ST金洲主要從事珠寶生意,公司近三年間出現大幅虧損。在公布收購消息前,股票收盤價格已連續8個交易日低于1元。

當優勝教育陷入“跑路”的輿論風波后,*ST金洲的股吧也隨即沸騰,甚至有投資者稱“差一點就上當”“懷疑為忽悠式重組”。

“這起重組可以看作是陳昊的自救”,一位教育行業分析人士在接受《證券日報》記者采訪時表示,“優勝教育是一家以線下課外培訓為主的K12教育機構,旗下包括直營和加盟兩種模式,直營店在疫情期間承擔的成本造成公司現金流緊張,如果此時有資金注入,或許優勝教育能得以喘息,但與此同時,也有可能因此給上市公司‘埋雷’。”

在8月31日披露的半年報中,*ST金洲再次公布了關于收購優勝騰飛的進展:“截至目前,公司與中介機構正全面復核各項數據,公司將積極推動,爭取本次資產重組工作早日完成。”

預付款頑疾待解

教育機構正面臨著一場突圍賽,疫情加劇了行業洗牌。上述分析人士認為,“優勝教育不是第一個,也不是最后一個,未來半年,還會有部分教育機構陷入‘跑路’漩渦”。

“遇到機構‘跑路’時,消費者可以向消協、工商管理部門投訴,同時進行訴訟維權。但從現實情況來看,考慮到訴訟成本、人力時間成本、律師費用等支出,大多數人都會放棄維權,這也從側面助長了部分機構跑路的底氣。”朱逸聰向《證券日報》記者表示,對于消費者而言,面對消費場所提出的預付款時,要簽署正規的《服務合同》,保留證據謹慎對待。

對于層出不窮的教育機構跑路事件,21世紀教育研究院副院長熊丙奇表示,教育培訓機構的一個特點是,先交學費再上課,有的甚至是一次性交付多年的學費。其風險在于,如果培訓機構倒閉、關門,預先支付的學費,就可能“打水漂”。近年來培訓機構頻頻倒閉引發社會輿論關注,問題都集中在這方面。相關部門有必要統一加強對預付費(預付卡)的管理,并把教育培訓機構納入監管范疇。

事實上,2018年8月份,國務院辦公廳發布的《規范校外培訓機構發展的意見》規定,校外培訓教育機構“不得一次性收取時間跨度超過3個月的費用”。

“要從兩方面保護消費者的權益,一方面,有關部門要加強對預付款模式的監管措施,比如實行教育備案審查、加強過程性監管,實際上國家已經采取了相關措施,但監管力量沒跟上;另一方面,家長在簽付款協議時,要有維權意識,學費不要跨越一年、兩年。”熊丙奇如是表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