憑借安逸閑適的生活美學,成都已經成為國內最為熱門的網紅城市之一。成都如何成為一座近悅遠來,“來了就離不開的城市”。最近一周,成都兩奪“活力城市”大獎,揭示其流量密碼。
12月7日,成都作為國內唯一上榜“悅游金榜THE GOLD LIST 2021”城市,奪得“活力城市突破獎”;而在4天之前在廣州舉辦的首屆“年度活力城市大會”上,成都已摘得“年度活力城市”稱號。
成都保持城市活力的秘訣在于這座城市的人本發展邏輯和以真正滿足人民群眾宜居宜業新期待的發展底色。“新與舊咬合依存,老市井氣保有力道,新的生活方式蓬勃生長,成都正在為未來的宜居活力都市提供一個新范本。”
多元多態生活場景吸引人
“悅游金榜THE GOLD LIST”由不斷探尋“旅行的真諦”的《悅游 Condé Nast Traveler》創立,這一榜單有著旅行消費者眼中“黃金標準”美譽。
《悅游Condé Nast Traveler》評價說:“近年來,成都不斷煥發出強大的更新力,憑借城市生活美學和宜居的環境成為首屈一指的活力之都。”
成都給外界美好印象來源于安逸閑適的生活狀態,“一座來了就不想離開的城市”已經深入人心,廣為傳頌。
“人們來到城市是為了生活,人們居住在城市是為了更好的生活”。城市如何提供有多元多態的生活場景,吸引人的活動,滿足人的內在需求,建構好除工作和休息之外的“第三空間”是全球活力城市的共同特征。正如500年前伊斯坦布爾的威齊爾、佛羅倫薩的休閑廣場,維也納環城大街上的咖啡店,倫敦街角的小啤酒館,這些“第三空間”都是不斷吸引年輕人到來的重要載體。
作為城市中的“生活方式博主”,成都街頭巷尾具有很強的活力,其咖啡館、茶館密度已經比肩世界一流城市倫敦、巴黎。到2021年成都已有咖啡館超過6000家,茶館數量現已接近10000家,幾乎每條街巷都可以隨意走進一家店實現“詩意地棲居”。
《悅游Condé Nast Traveler》全媒體副總監、中國版主編王紹式表示,在成都,街邊喝茶、吃火鍋、打麻將的傳統娛樂依舊巴適,但它不妨礙這座城市接納并發展更多新奇的娛樂體驗,找到屬于成都的表達方式。
成都的特色不僅在于傳統生活空間歷經歲月頑強延續的生命力,更在于在公園城市理念之下,新空間新場景的不斷供給。
從雨后春筍般綻放的美術館、藝術改造空間,到融入社區的生活美學店鋪,這里的陽春白雪總能鮮活地融入日常。涂鴉和紅磚灰墻相生相伴,縮進街巷和居民樓的咖啡廳、古著店、書店為城市增添色彩,與此同時,大片綠道、公園、濕地填充著城市的新紋理。
早上去大熊貓基地看個熊貓、中午在城市綠道邊的花園餐廳來頓地道火鍋、下午在猛追灣街道逛逛文創喝個咖啡、晚上趁著飯飽酒足坐船領略錦江夜景……一天之中的吃喝玩樂都可以在公園城市場景中完美度過,在大自然和煙火氣中自在穿行。
據成都市公園城市建設管理局提供的數據顯示,今年國慶假期,超過1500萬名游客走進成都的公園綠道,實現營收近1.3億元。上龍泉山觀鳥,去綠道騎行,到錦江夜游……多樣活潑的生態旅游場景帶來人氣和活力。
宜居宜業的服務供給留住人
成都的活力不僅體現在生活美學上的安逸,吸引海內外的人來此觀光旅游,更在于公共服務體系的不斷完善,讓人愿意留下來定居生活,創新創業。
12月3日,成都憑借在人口活力、產業活力、生態活力、人文活力、空間活力五個評價維度上亮眼表現,一舉斬獲“2021年度活力城市”稱號。
作為全國第四個人口超2000萬的超大城市,十年來,近600萬人選擇成為“新成都人”;自2017年發布“人才新政12條”以來,成都累計吸引新落戶青年人才超47.6萬人,其中30歲以下人才占比78.9%,人口活力值拉滿。
“我早上出門時步行送孩子上學,然后自己坐6站地鐵上班,晚上下班回來順便買個菜,接了孩子在社區公園玩一會,再回家做飯不耽誤。” 家住成都東邊的漆女士說起自己的一天井井有條,基本需求都在步行10分鐘內解決。
完善的基礎設施、完整的公共空間、完整的服務體系、共同的社區認同感構建起來的“10-15分鐘”生活圈,已經成為成都幸福生活的寫照,超大城市的精細化治理也夯實著這座城市宜居宜業的基礎,帶來全年齡段居民的活力生活,年輕人可以施展才華,老人可以樂享生活。
從小在成都長大的張唐高中畢業后就到日本學建筑設計,她沒想到學成回來后有一天會在自己家門口搞事業。“我就是在這樣的街道中長大的,當我得知玉林街道要建這個社區公共空間時我就自告奮勇過來了,沒想到設計做出來后不僅居民喜歡,還出圈了。”玉林三巷巷子里項目設計師張唐說,成都近年來持續提升老舊街區品質,配套滿足社區各類人群需求的公共空間,讓她這樣的年輕設計師可以把自己的創意落實在城市里。
得益于城市更新和街區打造,位于金牛區曹家巷市民張紹蓮面朝錦江的一樓房子終于得見錦江,退休后的張阿姨索性打開客廳撐起遮陽傘開起了茶室,小小的客廳精致擺放,不僅開啟了事業的第二春,更是一個成都人對于生活美學的分享,而劇場、展覽館就在她的隔壁。
“城市更新應該體現在城市活力方面,人是體現城市活力的核心,”中國科學院地理科學與資源研究所研究員張文忠表示,以人民為中心是建設宜居城市的核心。
近年來成都通過深入實施老舊城區改造、特色街區創建、社區服務提升等“五大行動”,提升整治背街小巷3257條、改造老舊院落927個、打造特色街區152條,建成社區公共服務設施2712個,基本形成“15分鐘社區生活服務圈”,全面營造尺度宜人、親切自然、全齡友好的社區環境。
此外,成都市率先在全國指定了《成都市家門口運動空間設置導則》積極推動街道邊角地帶、灰色地帶改造為健身休閑場所。成都成華區利用府青路跨線橋下空間建成長1000米、平均寬度18米的健身場所,籃球場、足球場、滑板區、乒乓球等近20處,成為深受周邊居民喜愛,真正把閑置空間變身活力空間。
現全市建成區現有各類公園1305個,近三年新增公園面積42.99平方公里,建成“上班的路”社區綠道1960條,共享單車日均騎行超280萬人次,構建起“軌道+公交+慢行”三網融合的綠色交通體系,將好生態環境嵌入居民日常生活。
大數據分析顯示,創新人才、創新型企業更偏愛文化與自然豐富的風景地區,特別是大城市及周邊地區。由此看來,成都作為有風景、有文化、有服務超大城市,理應擁有更多可能、更高活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