乌鲁木齐及仆网络技术有限公司

您的位置:首頁 >資訊 > 生活 > 正文

冬日養藏 補益亦需辨證論治

來源:北京晚報 時間:2021-12-16 10:20:42

冬至將至,這個冬天馬上要進入一個更加寒冷的時節。冬至是北半球黑夜最長、白晝最短的一天,也是太陽開始“折返”的日子,冬至后北半球白晝開始逐漸變長,但這并不意味著天氣轉暖。

如何順應天時做好養生,讓身體保持一個好的狀態,并借力滋補為新的一年打好基礎,本刊采訪了北京同仁堂中醫醫院內科副主任醫師沈毅、北京民俗學會會長高巍,與大家一起聊聊冬季健康知識和滋補文化。

冬日養藏 補益亦需辨證論治

《黃帝內經》中講,“冬三月,此謂閉藏,水冰地坼,無擾乎陽,早臥晚起,必待日光,使志若伏若匿,若有私意,若已有得,去寒就溫,無泄皮膚,使氣亟奪,此冬氣之應,養藏之道也。”

冬三月,指的是從立冬到立春之間的這段日子,天寒地凍,需要做好保暖,以防寒邪入體傷及陽氣。在作息上,應盡量做到早睡晚起,最好等太陽出來了再出門。熬夜是冬季養生的大忌,中醫講“秋冬養陰”,若在本該養陰的時節傷陰精,會對身體造成較大的虧損。

沈毅表示,在冬季,患有高血壓、腎病等慢病的患者尤其需要注意身體健康,如高血壓患者遇冷血壓易波動,腎病患者在冬季易出現水腫,應增多測量指標的次數,觀察身體是否出現了變化。

冬季是滋補的好時節,可通過正確的補益方法讓身體養精蓄銳。但值得注意的是,對于不同體質的人來說,冬季滋補的方法也有所不同,需遵醫囑在辨證論治的基礎上選擇適合的補益方法。沈毅分析,體質偏寒的人怕冷、手腳冰涼,吃冷食容易胃痛、腹瀉,這一類人群應進行溫補,而體質偏熱的人在冷天也常手腳心出汗,也就是“虛不受補”的狀態,這一類人群則需要清補。建議從食補開始進行補益,若身體虧損較大,陰陽衡已被打破,再采用藥補的方法。

提到冬季滋補,不少人尤其是女朋友喜歡吃阿膠。阿膠具有滋陰補血的作用,古代醫學著作《神農本草經》《傷寒論》中對此都有所提及。按照成分來看,阿膠分為清水膠和藥膠,單一成分的驢皮阿膠叫清水膠,其中加入多種中藥材的復方阿膠則為藥膠。

沈毅介紹,清水膠常作為飲片加入到治療虛證的中藥湯劑中,如出自《傷寒論》的名方黃連阿膠湯,有著安神的作用,用于治療心煩不得臥。藥膠本身就是一個復方了,可直接使用,如同仁堂的永盛合阿膠,成分中除了驢皮外還有14味中藥,可組合為多個中醫名方,其中包括滋陰補血的“四物湯”、補氣血的“當歸補血湯”、打開補益通路的“二陳湯”等。

膠類是中藥里具有滋補作用的一大品類,阿膠、鹿角膠、龜甲膠、鱉甲膠、牛皮膠等都在其中。但需要注意的是,膠類按照藥也有所區分,如鹿角膠藥偏溫,適用于溫補,而龜甲膠和鱉甲膠藥偏寒,適用于清補,中醫名方“龜鹿二仙膠”則是將龜甲膠和鹿角膠合用,有著補氣血的作用。

順應時令 滋補身體寄托情感

冬季滋補不只是一種對人體健康的促進,更是人們對養生文化的一種探尋和表達。高巍談到,在古代民間,一直有著“冬至大如年”的說法,可見人們對二十四節氣中冬至的重視。冬至過后白晝開始變長,人們也愈發對來年充滿了希望。

在冬至這天,北方有著吃餃子的俗。相傳古代名醫張仲景在年老還鄉時路遇流離失所的百姓,衣不蔽體,耳朵都被凍爛了,他心有不忍,搭起醫棚,用羊肉、辣椒和驅寒藥材制作餃子,治好了百姓們的耳朵,后來就有了“冬至不端餃子碗,凍掉耳朵沒人管”的俗語。在民間也有在冬至吃餛飩的俗,寓意“混沌初開”,表達一種希望。

而在南方廣東、福建一帶,有著冬至吃湯圓的俗,代表著團團圓圓。相傳古代有一年輕人上京趕考,日久未歸,其母外出尋子,年輕人歸家發現母親不在又去尋母,將湯圓貼在樹上,希望母親看到湯圓就能回家。高巍表示,滋補文化不只是人們順應時令通過進補強健身體,同時還是情感上的慰藉,對親友團圓的期盼,對敬老、互助等精神的傳頌。

冬天對體能的消耗大,食補可為人體補充能量,為來年春季的生發做好準備。北京人慣在冬天最寒冷的日子里吃涮羊肉、醬牛肉、燉牛肉等,牛羊肉中富含蛋白質和熱量,能幫助人們抵御寒冷。藥食同源的食補在民間也很常見,如用枸杞、百合、大棗等食材燉雞湯、做排骨,都是很好的冬季養生食譜。

相關閱讀